人民网沿河4月18日电 从向黔东北方向出发,车程375公里,约5小时后抵达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淇滩镇铜鼓村。该村是全县5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的变化与两年前的“深度贫困”已经不能再划等号,村民开始富起来了,各项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进步。特色生态产业的确是乡村发展、脱贫致富的巧路子,可淇滩古镇所在的沿河县,并非每个村、镇都有便利的旅游资源。全县九成以上的地区和铜鼓村一样山高石多土少,贫困村就有250个,已实现脱贫154个。那些大山腹地的贫困村,脱贫致富的路子怎么走呢?带着这个疑问,我点选择了铜鼓村采访。然而我们进村却要绕着卡斯特地貌大山兜大圈子,就是这条路,才修好不到1年,是从铜鼓村到肉牛养殖场的生产路,正好路过新抢修出来的村委会。“新修建的村委会,从征地到完工,我们仅用了6个月” 铜鼓村支部#书记杜尚会说。2017年9月,选派到铜鼓村任支部书记之前,杜尚会是沿河县委宣传部的网监中心主任。他和村里的副支书杨威一起合计,提出了“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思路。但流转土地的#关却没有那么容易,村民舍不得把地流转给合作社,觉得农民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着落。杜尚会说:“刚开始村民们转不过来弯,来了以后我#件事,就是组织大家召开院坝会,讲政策、拉家常。请沿河县委、政府、镇委领导来把脉。带企业进村考察,而且我觉得铜鼓村位置占优。”#天村民大会上,十几个农户就种植、养殖选址问题 “吵”得热火朝天:“种什么、养什么?”“瓜果蔬菜,短、频、快!”“养殖场就得建在以前的荒山地,割草料啥的都方便!”“建到山顶上怎么能行?离新村那么远!”“我觉着养殖场建在哪里都可以,重点是政府能出钱。”会议开到中途,依旧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驻村以来,杜尚会的#个收获就是“功夫在会外”——更多地将村民大会看作是一次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和确保村民知情权、参与权的方式,而不必强求一定要在村民大会上通过某一项决策,要将更多工作做在会外,关键是把劳动力吸引回来,把企业引进来。扶贫干部一头连着老百姓,一头连着合作社。刚开始,杜尚会心里压力大的很!随后,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在精准掌握情况和把握村情民意的基础上,制定严谨务实的工作规划。正是在前期入户走访时他了解到,不少村民对脱贫攻坚仍然持观望态度,其中有的人认为派来的干部就是来“镀金”,村民甚至怀疑他干不了实事。而且在实地调研中他发现不少村养猪大户存在散、卫生不达标等问题。“于是我们决定利用冬闲时节,尽快开展养殖园建设的确定选址、程序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来年具备条件时能立即着手。”杜尚会说。调研后,找准了村里致贫结症。结合村民意见建议,召开村两委会,集体讨论,分析利弊,研判可行性,#终形成统一意见。将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去除,对有一定可行性的意见则从中选出#优方案。到这里,工作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重要的工作——群众思想工作。#终的方案里不可能满足所有诉求,能否做好相关村民的沟通解释工作、得到他们的支持,决定了决策是否得民心、合民意,能否顺利推行。为此,驻村#书记杜尚会针对村民提出的意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思考这样的意见出于什么考量,是否具有可行性、符合集体利益,与#终方案比有哪些利弊……做好充分准备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每人分包几户,了解村民所需所求的同时,“一对一”地耐心细致地做好种、养殖园选址的解释工作,以真心、细心和耐心换民心。现在,铜鼓村搭起了1800平方米养殖圈棚、500平米饲料加工棚、600平米有机肥储藏发酵棚、进栏肉牛200多头;红心柚120亩、红莴笋100亩、辣椒100亩和丹参50亩,生态特色产业高低错落,与乡村振兴遥相呼应。与此同时,杜尚会带头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拓宽农村党员来源渠道,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创业就业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有奉献精神的村民中选拔培养发展党员,助力脱贫攻坚。一年多来,铜鼓村修建了村公共文化活动广场1200平方米,打造了100多米文化墙;硬化通村组公路7.9公里;实现每个自然寨修建1个2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为每家每户安装了入户水管及100盏入户亮化的路灯。下一步,在春晖行动中,杜尚会计划帮几个返乡农民工流转土地200亩,养殖孔雀、野鸡、野猪、兔子、梅花鹿、驼鸟等10多种动物,建成铜仁市**村级动物园。沿河县委副书记宋选文说:铜鼓村正是秉持着“民心是#大的政治”这一理念,凭借着将工作做在前头、将工作做在会外的工作思路,一项项帮扶工作才赢得村民支持、进展顺利。当前,沿河全县全力冲刺决战脱贫攻坚,“回顾一年多的驻村工作,我感觉这个地方我的目标还没有完成。妻子王小芳也追随我从城里来农村支教了。目标没达到,我就不收兵。”杜尚会坚定地说。(张雷)【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