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督陶官唐英编著的《陶冶图》中“束草装桶”的场景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内的稻草包装展示传统稻草包装非遗技艺(摄于1970年代)不久前,一部讲述抗战时期故宫国宝南迁的热播剧《国宝奇旅》,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剧中有关瓷器传统包装技艺助力国宝迁徙途中完好无损的情节,揭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而4年前,在“南海一号”沉船考古中,船舱内超过6万件的南宋瓷器重见天日。让人惊讶的是,大量窑系的瓷器被发现时,摆放得规整有序,井井有条,易碎的瓷器得益于高超、成熟的包装技艺,虽遭遇大风大浪、埋藏海底800多年,而器型依然完好如初。,名满世界的中国“瓷都”,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在瓷器辉煌的背后,以“束草装桶”为代表的陶瓷包装技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而走进全国**的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与中国陶瓷制造史相生相伴的传统陶瓷包装非遗技艺,同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奇。一部热播剧引出一项非遗绝活每年春暖花开之时,是赵水涛#为忙碌的时候。作为全国****的博物馆——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的馆长,他要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与“世界文化遗产日”的相关非遗传承展演活动做前期准备。与往年不同的是,赵水涛今年推动这些非遗文化公益活动的底气更足了,这缘于不久前他看到的一部热播剧——《国宝奇旅》。正是这部电视剧,再一次见证了抗战时期,一件重大历史事件与一项非遗技艺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电视剧《国宝奇旅》根据长篇纪实文学《故宫三部曲》改编,是一部42集的谍战大片。该剧讲述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军的侵略野心加剧,为保护故宫文物免遭日军侵吞,1933年2月,任弘毅和周若思奉命踏上护送国宝南迁之路。一段险象环生、考验不断的“国宝奇旅”就此展开。如何确保故宫国宝在南迁途中完好无损,尤其是对国宝级陶瓷等易碎品的保护,成为南迁任务的重中之重。而瓷器传统包装技艺,在国宝南迁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赵水涛说,剧情中,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得以详尽的再现。《国宝奇旅》剧情中有关国宝怎样包装转运,有这样的对话:“我觉得咱们装箱的办法,也要重新摸索和实验,确保运输万无一失。”“我看可以把运到故宫的还没有的瓷器箱打开,看看人家是用什么办法转运瓷器的,经验可以借鉴嘛。”更为可贵的是,剧中还就传统瓷器包装保护作用,进行了现场跌落破坏性测试。经过试验,发现效果特别好。由此,所有专家一致同意,采用陶瓷传统包装技艺,以确保国宝南迁运输中万无一失。赵水涛考证,在国宝南迁历史事件中,的确有瓷器传统包装方法保护故宫国宝南迁的真实佐证。曾参与国宝南迁的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那志良,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中记载,他们在故宫库房发现,清代从进贡的瓷器,皆以木桶装运,他们把10个碗当成一个整体、用草把碗扎紧,放在桶里,每束之间,再用谷壳隔开、塞紧至毫不松动,因而运到去的瓷器虽千里跋涉,但没有一个破碎的。于是,大家仔细研究、揣摩、学习,终于摸索出文物装箱的四字真言:“稳、准、隔、紧”。“稳”是指“谨慎的态度”,“准”是“正确的方法”, “紧”是在打包时,每捆瓷器须牢牢扎紧,“隔”是在捆与捆之间用稻草谷壳隔离开。这样一来,国宝南迁的安全问题,迎刃而解。曾在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近20年的史学家马衡,也在回忆文章中称,国宝南迁得到当时的国民政府授权后,他与故宫博物院其他馆长一同开始着手准备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惊心动魄的文物大迁徙。马衡曾述:故宫工作人员借鉴了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在市场上买来普通的瓷器碗,用四层包装方法,纸、稻草、棉花、木箱……做试验,确保了不论翻车、进水,损失都能降到#低。而在后来的国宝南迁万里征途中,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得到了完美验证,在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书写下了功不可没的一页。一位传承人与一家****的博物馆说到陶瓷包装,赵水涛一直是侃侃而谈,足见其对陶瓷包装的熟悉程度。“人生60许,我在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陶瓷包装。” 62岁的赵水涛淡然却又充满深情地说道。的确,作为陶瓷稻草包装技艺的传承人,他见证并参与了瓷都陶瓷包装业的不断变革与持续发展。说起为什么要建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 赵水涛说,是“瓷器之国”的代表,闻名世界,纵观千年陶瓷史,陶瓷包装历来都是陶瓷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陶瓷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陶瓷包装也经历了无数次变革。各个历史时期的包装方式,都充分反映了瓷都人的聪明才智,并在陶瓷发展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而促使他自掏腰包建博物馆的还有两个理由,一是作为瓷都,没有一个反映陶瓷包装文化的历史博物馆,是有缺憾的;二是他人生的#份职业就是陶瓷稻草包装学徒工,那份初心与热爱,让他欲罢不能。出生在、从小在昌江河边长大的赵水涛,年少时在昌江河边玩耍,就常在船运码头看到用稻草包装的陶瓷发往外地的场景。46年前,16岁的他,进入一个街道社办陶瓷包装小组,作为社会补充力量为各瓷厂包装陶瓷,先后在当地多家陶瓷企业从事稻草包装,学徒4年,终日与稻草为伴,双手常被锋利的篾片割成一道道口子,晚上疼得睡不着。然而,人生的#份工作,却让他深深地领悟到陶瓷包装这种古老技艺的深刻内涵。1977年,赵水涛进入工艺美术厂,改行从事陶瓷艺术工作,他虚心好学,刻苦钻研,迅速成为单位青年骨干,他创作的《四美图》圆形瓷屏风等作品,在当时广交会上备受外商喜爱。眼看着,他的人生将在陶瓷艺术的道路上开启新的篇章。然而,一次不寻常的经历,却让他又返回了陶瓷包装行业。有一回赵水涛出差到,听说陶瓷因稻草包装,进入国内大城市污染环境,售货员嫌脏不愿拆包卖,严重影响销售。还有一次,当听到陶瓷出口国外,在外国口岸更换包装后,价格高出国内好几倍,联想到他们厂工艺瓷那简易与单调的包装,他仿佛领悟到了什么。1984年,正巧陶瓷包装被列为全国重点改进项目。为全面提高陶瓷包装设计水平,市纸箱厂面向轻化系统内招聘有美术基础、又有陶瓷稻草包装经历的设计人员,他成了不二人选,从此,他又走上了陶瓷包装与设计之路,并不断学习,很快成为陶瓷行业内包装设计的佼佼者。陶瓷包装要改进,绝非易事。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1990年,在亚运会和首届陶瓷节前夕,当地几家主要陶瓷企业率先使用了由他设计开发的彩印陶瓷包装,从而翻开了陶瓷包装改进的新篇章。上世纪90年代初,平面设计开始进入电脑操作阶段,为了掌握这一技术,赵水涛来到深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家设计公司的高管。90年代末,当他得知市包装协会秘书长曹勋荣病危,特地赶回来看望。曹勋荣拉着他的手,颤抖而哽咽地说:“水涛啊,我身体不行了,以后全靠你来领个头,记住千万不要放弃陶瓷包装改进!”他的心灵被强烈震撼,双手紧握着那只冰凉而又枯干的手说:“我记住了,你放心,我决不会放弃……”不久,赵水涛从深圳返回家乡,创建了全国#家民营陶瓷包装设计研究所。从2013开始,赵水涛为弥补陶瓷包装历史脉络不清、资料欠缺的窘况,开始自费筹建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为此,他到处走访陶瓷包装界老前辈,搜集和整理有关陶瓷包装历史故事、资料、文献、照片、标准汇编及包装工具实物等。历经3年多的策划、设计、装修,2015年,全国#家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终于建成。紧接着,赵水涛又编著出版了有史以来#部《陶瓷包装演绎史》专著。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的建立和《陶瓷包装演绎史》的编辑出版,得到全国行业内许多专家的充分肯定,一致认为这两个项目不仅填补了我国陶瓷行业博物馆和陶瓷包装专著的两个空白,而且,在挖掘陶瓷包装宝贵遗产、传承陶瓷包装优良传统、弘扬陶瓷包装历史文化、见证陶瓷包装千年变迁、再现陶瓷传统包装技艺、展示陶瓷包装改进成果、促进陶瓷包装工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今,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已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申报的传统陶瓷稻草包装技艺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已成为大学、航空大学、陶瓷大学等五所院校教学实践基地。老技艺绽放新光彩陶瓷稻草包装技艺还有一位传承人,名叫熊国耀。近段时间,他经常受邀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御窑厂等场所表演稻草包装技艺。熊国耀告诉记者,陶瓷传统稻草包装是制瓷72道工序的#后一道工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稻草包装能够起到保护陶瓷的作用,能使陶瓷经历颠簸而不破损,同时可以通过外扎工序和竹篾色彩及扎篾的不同位置,来传达包装内在陶瓷品种、花色、等级等信息,这项技艺传递着悠远的文化密码,不应该被淡忘。同为传承人的赵水涛也认为,古代陆上交通不发达,瓷器的外销运输多是采用水运的方式,以赣江、鄱阳湖水系为枢纽,运出,与国内各地商路相衔接,融入全国(、等)商路,并进入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古老又神奇的陶瓷稻草包装技艺,精心呵护瓷器走向世界。1700多年来,陶瓷包装历经了无数次的变革与演绎,这其中,“陶瓷稻草包装” 从元末明初开始至上世纪80年代末,历经600多年的发展,成为近代史上陶瓷包装时间#漫长、记忆#深刻、工艺#严谨、标准#规范、系列#明显、记载较完整、保护有成效、贡献率#大的一种包装方式。在陶瓷产业发展中,曾为陶瓷文化传播、艺术交流、商业贸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具有全世界**的、独有的陶瓷稻草包装历史文化。可以确认的是,“陶瓷稻草包装”是世界上#早的工业产品系列化、标准化、形象化、规范化、无文字语言化的包装技艺,比西方**所提出的现代包装设计理论早600多年。因而,毫无疑问,“陶瓷稻草包装”为各个时代的陶瓷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陶瓷享誉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人们在深入研究并保护陶瓷包装历史文化遗产时,也许会惊奇地发现:现代人所倡导的产品包装设计的众多理论与要素,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在陶瓷传统包装技艺中得到了充分和完美的体现。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陶瓷包装设计的工作者,赵水涛深深感到,有必要挖掘、整理和保护陶瓷稻草包装这一古老的历史文化,重新解读和认识陶瓷稻草包装文化的精髓,以更谦卑与虔诚的态度,学习与传承前人的聪明与智慧。“随着时代的进步,陶瓷稻草包装技艺,也许不再被现代陶瓷行业作为包装之选了,但是这项体现祖先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更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在谈到如何让老技艺绽放新光彩这个话题时,赵水涛言之凿凿地说,他今年正在做的#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利用稻草包装的传统特性,将稻草这种材质经过科学加工与应用,加入现代意识,设计出创新创意型的陶瓷包装文创产品,既符合现代环保要求,又生态古朴,充满艺术性。他相信,这样带着浓厚文化基因与密码的包装产品,一定会受到市场的欢迎。而稻草包装这种古老的技艺,它的文化历史价值,将在创新传承与演绎接续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绚丽的光彩。(毛江凡 王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