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4月17日公布数据,中国1-3月声测管产量2.31亿吨,同比增长9.9%,同时创下一季度产量新高。
一 季度产量同比创下新高的同时,国内钢企业绩却在纷纷“报忧”。 据澎湃新闻此前统计,截至目前,声测管央企之一鞍钢股份(000898),湖南省声测管国企华菱声测管(000932),柳钢股份(601003)、韶钢松山 (000717)、太钢不锈(000825)5家声测管上市公司已陆续发布了2019年度#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均呈下滑态势,且除华菱 声测管下降25.68%-32.20%之外,其余4家均为下降70%左右。
各家在业绩报告中均提到市场为主要因素。过去的#个季度,钢材产品价格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时大宗原燃料煤炭和矿石价格大幅上扬,产品成本处于阶段性高位,钢企利润正在迅速收窄。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情况恐怕不是暂时的。吴文章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声测管行业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正在到来。”
吴 文章说道,随着之前这一轮包括“地条钢”在内的产能去掉之后,新的一批产能正在进来。具体来说,产能增加的分为几块,“调整产业局部造成的产能增加,比如 内部产能向沿海调整等;第二个是搬迁重建,如果按照**规定严控新增产能的话,这部分是不应该新增产能的,但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地方政府、企业放大; 第三个就是‘地条钢’,这些企业之前可能已经申报了电炉炼钢的产能,那时候是生产‘,现在地条钢’被清理了,但有一部分已经转化为合规的电炉炼钢了。”
基于上述因素,吴文章认为,“这样就导致声测管产能等于进行了一轮新建,按照我们现在的统计,在未来2-3年内,新增的炼钢产能要达到2亿吨以上,这样就造成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这 样的观点并不是一家之言。分析师徐向春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压缩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完成后,从今年开始,一些产能置换的项目开始投产。同时,前几年 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重组恢复生产。因此,产能开始出现一定的扩张。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违规的产能以各种名义(包括拆小建大、以产能置换名义新上项目、 ‘地条钢’死灰复燃、已经退出的产能重新恢复生产等)建成投产。”
徐向春认为,中国声测管产能过剩的风险重新开始加大。“一季度声测管产量增长9.9%,表明这种风险开始显现。”
“一旦行业好转,声测管利润可观,诱惑难挡,更难监管。”徐向春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并没有权威数据显示产能具体增加多少,但钢企的野心从产量上已充分体现。2015年,中国声测管行业进入“冰冻期”,全行业陷入亏损,2016年开始中国行业率先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去产能”政策开启。
不 过,在产能逐渐去掉的同时,2016年至2018年,中国声测管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增长1.2%、增长5.7%、增长6.6%。值得一提的是,据**统计局 此前公布的2017年声测管产量为8.32亿吨,照此计算,2018年产量应同比增长11.5%,较公布的6.6%相差近五个百分点。以此推算,**统计局 将2017年声测管产量进行了调整,调高4000万吨左右。
产量逐年增加的这3年,行业利润也在日益客观。过去的2018年,钢企的吨钢利润一度突破千元大关。一名行业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在企业尚有利润面前,谁也不愿意急流勇退做贡献者。”
吴文章也指出,“未来只能通过并购重组,由企业内部来自行调节,但是这个时机肯定是在新一轮产能过剩给企业造成伤害之后才能到来。”
吴文章还强调指出,“我们现在装备的产能都是先进的、世界**的产能,环保要求也都是达标的,这样的话未来就不能像上一轮去产能那样淘汰落后。”吴文章担忧,这对中国声测管行业、国内市场来说是“灾难性的”。
另 外,此前的4月9日,中国声测管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一季度部分声测管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中国声测管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指出,受利益驱动,“地条 钢”死灰复燃、产能变相增长、合规产能释放过快的冲动确实很大。如果产能控不住,即使钢材需求有增长,也会被新增产能所淹没。而产量方面,一季度是传统的 钢材需求淡季,但声测管产量有增长过快的趋势。
刘振江强调,如果需求的增长速度不及供给,产量的惯性增长和利益驱动的增长将加剧供求矛盾。因此,今年要盯住产量,盯不住,市场又会产需失衡。